村级工程的民工工资无法发放,村干部借款垫付,这原本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好事,后来却因为村干部虚构“值班误工费”演变成一场“虚假诉讼”;由于债台高筑,某建设公司利用“工程款优先受偿”与朋友伪造施工合同,将工程款由1060万元虚增至1600余万元,还骗取了法院的调解文书……类似的虚假诉讼行为,今后将很难“遁形”。4月16日上午,记者从绍兴市检察院的查办虚假民事诉讼案件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以来,绍兴市检察机关严厉打击各类虚假诉讼行为,共办理虚假民事诉讼案件136件,涉案金额达1.95亿元。通过自主研发打造的智慧监督平台,绍兴市检察机关还从海量民事裁判文书中“大海捞针”,让虚假诉讼藏无可藏。
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发生的领域相对集中,多见于民间借贷纠纷、房地产权属纠纷、离婚涉财产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建设工程领域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及破产案件等方面。其中,民间借贷领域是发生虚假诉讼的重灾区。绍兴市检察院统计,2016年1月至今年3月底,全市两级检察机关查办的虚假诉讼案件获法院再审改判83件,其中,涉民间借贷纠纷虚假诉讼案件42件,占比50.6%。
通过变个别、被动监督为系统、主动监督,2018年6月至今,绍兴市检察机关对办案中发现的涉黑涉恶线索,已移送公安机关10件,截至目前,公安机关立案侦查4件,抓捕22人。
在检察机关查办的虚假民事诉讼案件中,窝案、串案多是此类案件的特征之一。尤其是民间借贷领域,容易滋生“套路贷”、暴力催贷等黑恶势力犯罪。2018年5月,绍兴市越城区检察院在审查逮捕中发现,非法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潘某等人存在通过签订虚高借款协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虚假诉讼行为。经检察院对涉案的13起民事案件进行监督,此系列案件依法获得改判,潘某等5人也因虚假诉讼罪获刑。
为破解虚假诉讼线索发现难、开展调查取证难等难题,2018年初,绍兴市检察院还自主研发了“民事裁判文书智慧监督系统”。这个系统在总结虚假的借贷纠纷、劳动报酬纠纷等虚假诉讼案件特点的基础上,对近三年来绍兴法院系统近30万份民事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异常判决3000余件。再经人工研判,初步发现案件线索1000余件,移送公安机关290余件。
截至目前,绍兴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协作查明虚假诉讼事实的民事案件百余件,已向法院提出抗诉或发出再审检察建议113件,已裁定再审71件,形成了“智能排查、人工审查、深入调查、移送侦查、裁判监督”的“五步式”虚假诉讼监督模式,实现了传统民事诉讼监督向“智慧民事检察”的转型升级。目前,这个智慧监督系统已在全省推广。
相关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