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2)

 

2020年已过一半,回顾上半年,可谓“多灾多难”。疫情、蝗灾、禽流感、槽罐车爆炸、新疆雪灾、洪涝灾害、边境冲突等事件轮番上演,天灾人祸似乎没有给人们喘息的空隙,造成的损失令人瞠目。

以湖北地区为例,今年尤其“难熬”,前脚刚稳定新冠疫情,水灾又接踵而至。截至到目前,强降雨造成湖北当地12市、50县348.8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08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5.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4.59亿元,农作物、房屋的损失更是难以统计。

令人心痛的是,这种损失还在不断增加,而且辐射范围远远高于往年。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受低空切变线影响,7月9日-11日依然存在强降雨天气。江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湖南西南部和东部、贵州东南部、广西北部、云南西部和东北部、四川南部以及华北南部等地都将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的水位警戒线已经超过正常水平,持续的强降雨还可能导致房屋倒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受灾人数已接近2000万,经济损失超400亿。通过现在的受灾规模和程度来看,受灾地区的经济损失还将不断增加,灾后清淤重建、环保处理、人员安置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城市降水季节分布极为不均,总逃不过来势汹涌的夏季集中降水。每一次自然灾害来临,我们都会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但在每一次灾害中,我们都会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需求刺激创新,救灾黑科技频现

面对灾害,我们常常追求零风险、希望能够做到“绝对防御”。

当南北方全面进入主汛期,防汛抗洪已到关键阶段之际,不少黑科技加入救灾队伍。从气象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预警,从上天入水的硬件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力支撑,多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抗洪更智慧。

在黄河流域,“智慧黄河”工程的卫星遥感跟踪监测,为黄河防汛提供了强有力预警支持。据悉,目前黄河流域已有346座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已实现在线监测,1000多路视频信号实时传输。配合无人机巡回监测河势情况,工作人员能够远程实时了解现场情况,减少人力物力和安全隐患,为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

在极端天气,5G技术发挥了强大的通信能力。低延时、高带宽的5G信号能在恶劣环境下持续运作,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将360°全景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及时、高清地传递给监测人员。工作人员通过VR眼镜便可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及抢险进度。

另外,在抗洪过程中,不少城市利用AR技术,将城区易积水地段生成可视化地图。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屏幕,就能实时看到各易积水点的情况。据了解,今年水灾严重的贵阳市,在辖区内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隐患排查。

当全国多地出现暴雨橙色预警时,不少城市的互联网防汛指挥系统也派上了用场。这些智慧指挥平台具备自动监测积水动态、信息实时共享、智能调度指挥、多部门联动响应等功能,能够快速响应汛情,并作出实时高效的应急救灾策略,构建科学、完善的防汛体系。

科技快速迭代,应急智慧化“如箭在弦”

中国用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中国又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灾情遍布我国各个省份。从2010年开始计算的话,每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大概2000多,经济损失大概4000亿左右,占我国GDP总量的0.5%。当高人口密度的地区发生巨大灾难,后果是难以承受的。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中国应急行业在高科技方面的思考与尝试也越来越多。在这过程中,诞生了一些智能应急管理服务的平台。深圳雷霆应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霆应急)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

雷霆应急从政府需求侧出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打造了一个全流程一体化的应急资源智能管理服务平台。通过链接社会端各品类应急资源,不断丰富应急数据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及时、高效、专业的行业信息服务。

在5G、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提高科技与应急行业的融合度,打造智慧应急生态已“如箭在弦,不得不发”。目前我国应急智慧化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日本。通过2020庚子年的一次次灾难,我们更应痛定思痛,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促进应急响应能力、创新应急救援模式。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