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996,生病ICU”,一句原本程序员之间的自嘲,在最近一个月却突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先来看看近一个月“996工作制”在网络上的热度走势。
“996工作制”引发社会关注
▲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工作996,生病ICU。”“996工作制”讨论热度的爆发,源于程序员3月27日发起的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受众可以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公司加班情况,京东、华为、阿里等均榜上有名。而马云、刘强东等人的相继发声,令“996工作制”讨论达到峰值,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民争议。尽管随后马云又表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但相关话题仍保持较高热度。
北上广成996讨论最热烈地区
大数据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成为讨论“996工作制”最热烈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互联网企业发达,生活成本高、节奏快,加班已成为常态。
▲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对于“996工作制”,网民的态度不尽相同: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数据显示,有不少网民反对“996工作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此次话题传播中,“996工作制”“过劳”“健康”成为高频词,但“奋斗”“拼搏”“自愿”也拥有较高的热度,网民“纠结”情绪可见一斑。
▲“996工作制”话题词云图(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关于“996工作制”,争议在哪里?
“996工作制”=高薪+奋斗+个人成长?“如果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如果给我那么高的薪水,我也愿意996”……将高薪、奋斗、个人成长与“996工作制”相等同,可能是本轮讨论中较大的争议。支持者称,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要成功,要奋斗,除了智力、资源等条件外,还要拼时间,只要是自愿,就应该支持。
反对者则认为,“996也可能没有任何补贴调休”“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这样的状态下,员工哪怕拿着高薪,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996工作制”是企业面临压力的无奈之举?“大家不满996,但是否也应考虑企业的压力?”也引发一定讨论。部分网民认为,目前一些企业各种压力较大,竞争对手都实行“996工作制”,自身也不得不这样做。
也有观点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缓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让员工加班越多越好,如何大限度激发员工积极性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996工作制”的讨论,正可以成为反思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劳动法要如何落地?超过劳动法规定时长的加班,是当下职场的常见行为。大量公司虽然没有将“996工作制”作为一项口头通知下发给员工,但长期让员工以“996”形式工作似乎已是约定俗成。基于自身前途、公司文化、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等考虑,大多员工要么留下,要么辞职走人,很少有人诉诸法律工具。
“996工作制”话题反映的深层次问题
压力是加班之“源”。“996工作制”之所以引起全社会关注,是因为它是许多人正在经历的真实场景。一方面,对个人来说,高房价、高成本的生活让不少年轻人自觉放弃休闲时间,将精力投身于工作。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下,将“996工作制”常态化,以此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成为重要选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一个行业起步和发展阶段可以靠咬牙拼搏,但靠牺牲员工正常生活与休息时间的发展难以持续。
要奋斗吃苦,也要权益保障。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企业应当支付报酬。年轻人吃点苦有助于成长,但自身合法权益应得到保障。企业应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
生产效率与员工获得感兼得应成为企业思考的命题。一边是创业者崇尚的“拼搏与奋斗”,一边是员工对劳动权益的合理维护。“996工作制”话题在当下应有其更深远的思考:随着中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人们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诉求,员工幸福感与企业发展如何实现共存?当前,中国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行业逐步进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下半场,企业治理也更需要树立结果导向、效率导向,进行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的时间安排。因此,在未来,如何更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获得感,应成为企业思考的命题。我们期待,拼搏奋斗、快乐劳动、幸福生活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美好图景。
相关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