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疗资源日益丰富且互联网医疗已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可能已经很难理解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将对其病患产生怎样的威胁。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心梗患者被送到了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为其做了心电图后,却没有专业医师出具诊断意见,这名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以往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只能被继续送到至少县级医院进行诊断,在送诊的过程中,一些患者常常因为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失去生命。
而现在,这种悲剧正在被逐渐避免。从2018年开始,贵阳市内的乡镇卫生院在完成病人心电图数据采集后,上级医院就能立马根据这些数据资料做出医疗诊断,并将结果回馈至基层医生的工作电脑,基层医生随后在检查报告的指导下对病患进行抢救或治疗。在足够理想的状态下,以往看病需要花上数小时甚至一天时间去奔波,如今最少只需五分钟。
毫无疑问,这将是贵州省医改过程中亮眼的一笔,也是省、市、县、乡分级诊疗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这样的改变得益于“贵阳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以下简称“健康云”)的建设与运行。“健康云”作为《贵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条例》法定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完成6大平台、40余个子系统的搭建,从横向、纵向多维度覆盖了医疗健康所有环节的功能应用。
要想打破各级医疗“次元壁”,医疗数据的“聚、通、用”是关键。“健康云”项目负责工程师李挺向记者介绍,项目汇聚了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诊疗数据、市县乡村四级基层公共卫生数据、全市妇幼保健数据、预防接种数据等,不仅在基层医疗机构内实现医疗业务系统全面互联互通,还打通了公共卫生体系与基层医疗系统的界限,实现了所有平台覆盖的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平台互联互通。
打破数据的“次元壁”,也就意味着医生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实名就诊患者在本院做的所有检验、检查结果,极大方便了患者就诊。通过平台,基层HIS(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则可以向公卫人员推送实名患者就诊、体检等相关信息,方便纳入到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中,让公卫服务更有效率。
如何大化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健康云”项目还通过推进居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健康贵阳”APP、远程健康监护平台(血糖、血压)应用建设,利用不同渠道面向居民提供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门诊及住院费用查询、用药提醒、儿童疫苗接种提醒、孕产妇检查记录查询、慢病健康管理等各类服务。
如果说医疗数据的“聚、通、用”是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完成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改造的基础,那么远程医疗则是医疗资源下沉的直接体现。
前IBM认知医疗研究总监、现平安科技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曾表示,中国一年的就诊人次是80亿,其中一半左右发生在二级和二级以下医院。这40亿人次治疗的规范性非常让人担忧,调研数据显示基层治疗的规范性操作比例较低,可能不及一半。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远程医疗,就像是为基层医疗临床诊断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我们依托省、市、县、乡4级远程医疗网络,以县级医院为区域诊断中心,对乡镇卫生院上传的影像、心电图像进行诊断,保障了基层医院诊疗服务的顺利开展。”李挺表示,自“健康云”远程医疗系统投入运行一年半以来,贵阳市已累计开展远程医疗服务4万8千例。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清镇市基层医疗机构通过采用远程诊断模式,第一时间诊断出心梗患者,目前已累计挽回30余名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贵阳市先行先试,已出台了多个大数据地方性法规,为国家相关立法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作为贵阳市出台的第三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大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之上,首次将目光聚焦到了民生领域,推动贵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条例》规范,“健康云”对医疗健康数据进行采集、汇集和存储,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聚、通、用”,为市民就医提供更加便捷、方便、有效的服务。
李挺表示,下一步,“贵阳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将逐步扩大数据收集范围和类型,对外接入更多的相关医疗信息,打造更加完整和全面的个人健康数据体系;同时,将逐步加强“健康贵阳”APP功能建设,实现预约信息推送、实时医疗检验检查结果推送、诊间支付结算、医疗科学教育等方面工作,进一步促进贵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