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健康险依然在保险市场各保险品种中表现亮眼。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健康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427亿元,同比增速达12.7%。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险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但与此同时,健康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很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保障需求,受到消费者的诟病,成为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在产品同质化、创新力不足的背后,是我国健康险产品的定价方式仍然粗放这一现实。例如,发病率数据仅以病种、年龄、性别三个维度为主,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所在地区、就医记录等差异特征均未被考虑在内,从而使得身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健康状况的被保险人需要缴纳相同的保费。
大数据被视为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所在。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应用,保险公司能够从年龄、性别、地区、健康状况等多个细分维度,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定价,或是针对某一细分人群的保障需求,设计开发新的保险产品。但就现阶段而言,大数据在推动健康险创新发展过程中虽然初显成效,但其本身蕴藏的巨大潜力远未得到充分释放。
原因何在?在渴求数据的保险公司面前,一座座“数据孤岛”是健康险行业推进大数据应用必须跨越的难关。
目前,医疗健康数据大多以“数据孤岛”的形式分散存在于以各家医院为主要代表的医疗机构。大部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缺少信息共享的平台,因此缺乏海量医疗数据来源。为了获取医疗健康数据,保险公司一直积极寻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但鉴于目前由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支付的医疗费用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存在感”不强的保险公司议价能力较弱,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缺少数据来源上的支持,保险行业也就无法将分散在各处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健康险产品的研发创新也就缺少真正的基石。
实际上,保险公司在数据方面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于此。若想让大数据技术在健康险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加强大的功能,保险公司不仅需要连接起一座座“数据孤岛”,还需要打破数据藩篱。
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数据标准不统一,门诊信息、处方信息、检验检查结果在医疗机构之间也难以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由于临床医疗情况复杂多样、医疗人员临床病例记录习惯各异、临床术语表述形式众多,导致即使来自同一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大数据,也难以被直接高效地分析和使用,挖掘出数据中蕴含的价值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保险公司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健康险创新中的应用,需要尽快打破数据藩篱,连接“数据孤岛”,从多方面开拓医疗健康数据来源。例如,自去年以来,借助席卷大江南北的“惠民保”,不少保险公司与医保部门达成合作,以弥补自身在医疗数据方面的短板。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与医院合作或是直接投资医疗机构,助推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针对数据标准不统一带来的问题,保险公司可以从行业层面出发,借助行业协会、行业平台的力量推进与医疗部门、社保部门的合作。
从保险公司内部来看,其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也亟待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保险机构具备相应的数据基础、系统支持和分析技术,虽然各家保险公司近年来都在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整体而言,保险行业数字化能力建设起步较晚、投入有限,大数据应用能力仍有待提升。不少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架构过于陈旧,各业务条线上产生的数据散落在各个环节而未能得到整合利用,而且陈旧的核心业务系统也难以响应健康险快速迭代创新的业务需求。因此,在外部推动数据互通互联的同时,保险公司更要加快自身技术能力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