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借助南海问题、“港独”事件等,在国际舆论上抹黑中国,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中国国内舆论。这些舆论态势的出现是西方对华舆论攻势的结果,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要求我国在应对和影响国际涉华舆论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处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对外宣传,是在立体的舆论场域中开展的多元信息交换、碰撞的过程。谁能够利用好大数据,把握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高地、设置舆论议程、形成国际舆论导向,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

图

利用大数据巧妙处理“时差”

“时”不仅意味着外宣行动要“尽早”和“尽快”,同时也要“巧妙把握时机”。与西方外宣机构相比,我国外宣工作机制更加注重整体性,领导层面在外宣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大局意识”是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准则,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时机把握上,还需要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西方媒体特别善于把握时机,往往能够抢占先机,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这方面,我们还有所不足,应该加强工作的灵活性,在统一外宣战略的指导下,允许外宣机构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应对。既可以借助学者或学术机构、智库发声,也可以通过海外友好人士或机构发声。更重要的是,我国外宣工作对“时”的把握要逐渐从依靠人的判断转向以人和“大数据”相结合的综合性研判,实现国内与国际、政府与民间、历史与现实之间无缝对接,消除外宣工作中的“时差”。

更加全面理解“度”的问题

充分利用大数据海量信息,灵活把握外宣工作的“度”。其中,关键是找准外宣工作的“边际”与“底线”。依靠大数据提供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在当下时空对外宣工作,特别是敏感事件有一个动态把握,做到“动态对应”传播,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外宣工作“度”的偏离。

其一,设置外宣工作的“温度计”,根据事件属性制定相对应的“温度”。也就是说,通过总结发展规律,利用大数据分析外宣工作中不同阶段的舆论热度,制定中国外宣工作“温度调整机制”。比如,在菲律宾方面提出所谓“南海仲裁案”早期,我国外宣工作就可以开始启动语境机制,并设置相应的温度。在所谓“仲裁案”即将出台之际,按照“温度机制”的变化,调整针对南海问题的外宣方案等。这既可以是应对性的外宣“温度机制”,也可以用于我们在外宣方面的主动性作为。

其二,外宣工作要摸准火候,找准尺度,适度处理。国际舆论既瞬息万变,又万变不离其宗,如何把握这里面的变与不变是关键。其中,尤难把握的是对外宣传的火候和尺度,对它的处理是一个不确定的“因变量”,会随着国内外局势等其他自变量信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跟踪、分析和处理,可以为外宣工作决策提供具体化、立体化、全面性的决策参考,为我国外宣决策中的火候和尺度提供参照依据。

其三,树立大国外宣意识,将外宣工作延伸到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际空间,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发声。外宣工作中“度”的把握,不仅仅是针对涉华舆论而言,也包括对第三方国家的舆论营造。长期以来,我国诸多媒体针对西方舆论对华攻击,采取了多种方式予以回应,积极维护了国家利益。但在涉及第三方舆论,特别是处于国际舆论弱势中的发展中国家时,一些媒体会不自觉地盲从西方舆论,没有很好地配合我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当然,这可能与我们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有关。在大数据时代,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善,大数据的全面和便捷,将为我们创造条件,为舆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国家发出正义之声。

建立“效度”走势图

对外宣传的大数据信息反馈,主要指中国外宣舆论在国际舆论场域中的动态变化,包括自媒体、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甚至智库机构,并通过观察长期变化形成整体态势分析。以关键词抓取与新闻热度跟踪,形成关于海外舆论场对我国外宣工作反应的走势图,为外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改进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当前,新华社、人民网、国家外文局等都设有国际舆情监测平台,通过整合国内舆情监测机构资源,形成国家层面的整体国际舆情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内部共享,服务于外宣决策参考。但这还只是对客观效果的监测,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升我国外宣工作的效度。

利用大数据关键词监测手段,发现我国外宣议题与国际涉华议题的异同,提高我国外宣工作的“议程设置能力”。中国的外宣依旧是在中国新闻传播体制下工作,具有中国自身的属性,这与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管理体制存在许多不同。提高外宣效度,需要知己知彼,通过大数据技术,提炼出议程变化规律,指导外宣工作的议程设置能力。

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取我国外宣话语关键词与海外涉华话语关键词,通过人工智能和人工识别的结合,实现在特定话语领域中的“话语通融”。既维护中国话语主权,传播中国特色话语,同时又能够与海外媒体对话,帮助海外受众理解中国话语,最终提升中国外宣话语的可理解度和接受度。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外宣话语进行甄别,构建“正能量”宣传与“批判性”宣传之间有效分布,形成“好消息”与“坏消息”有效互动。西方的新闻观以“冲突性”和“坏消息”作为价值导向,这与我国新闻价值观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在外宣工作中,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效度,需要在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进行“新闻再加工”,将“好消息”与“坏消息”、“宣传鼓动性”话语与“批判质疑性”话语按照一定比例配备。这一切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形成符合海外公众,特别是西方公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对于提高外宣实效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08-24 09:38:00
大数据资讯 关注县域数据能力建设,抢占产数业务发展先机
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正式发布,数据能力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底座和创新引擎。 <详情>
2023-03-30 11:15:07
云资讯 分布式时代已至,数据如何更有价值?
无论是连通各大集群内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还是连接边缘侧小型、边缘数据中心,分布式云计算都已成为这张算力网络最重要的支撑。在此背景下,云计算步入分布式时代。 <详情>
2023-03-01 19:27:00
市场情报 FlagOpen大模型技术开源体系,开启大模型时代“新Linux”生态
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大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语言大模型ChatGPT成为现象级应用,人工智能进入普及应用的新时期。 <详情>
2023-01-09 09:36:46
大数据资讯 我国互联网广告数据匿名实施服务正式上线
《指南》形成的“技术保障、评估规制、过程控制”的互信制衡机制,适用于各类互联网广告业务,包括广告投放、程序化交易、广告监测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匿名化处理。 <详情>
2022-12-30 10:10:19
大数据资讯 中国移动磐维数据库正式发布
未来,随着数据库功能和稳定性等进一步增强,磐维数据库将在中国移动内外部的广泛应用中积累更多复杂业务场景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数据库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助力数智化转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