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长三角大数据领域的政产学研“大咖”汇聚上海,参与首届长三角数据智能合作峰会。为建设数字经济高地,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沪苏浙皖正把加速发展大数据,特别是加强“大数据+”的合作当成今后重点。
一、互补大于竞争,合作做大蛋糕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所长,从而为通过合作做大蛋糕、提升影响力奠定了基础。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长三角不仅拥有国内大的汽车公司上汽集团,而且在关键零部件、服务运营等方面,长三角都在国内拥有显著的优势。具体来说,芯片、传感器等器件将在未来成为汽车最关键的零部件。目前,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占全国近2/3的份额,激光雷达、5G、V2X等也拥有龙头公司;在服务创新方面,由于长三角是国内目前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上路新能源车占全国1/3,这样的客户群、加上海量用户数据带来的洞察力,有助于在汽车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催生出顶尖的服务型公司。此外,长三角的创新环境、政府服务等,也有利于为无人驾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无人车很可能率先在长三角实现跨区域行驶。这种种优势,使得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新造车势力”聚焦在长三角。
事实上,基于深厚的实体经济积淀和创新土壤,长三角的这种“赢家逻辑”可以在汽车之外的许多领域复制,塑造出更多的“大数据+传统产业”样板。徐工集团是著名的机械制造商,而基于其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徐工集团已建立了一个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信息副总裁陈玉龙透露,目前数十万台工程设备已经联网加入了徐工的“朋友圈”,进而诞生了“大数据+制造”生态圈。在商业领域,百联集团也在加速利用数据实现零售转型,在江浙地区推出了一批样板店。
在“大数据+”领域方面,沪苏浙皖的互补多于竞争。上海在科技、人才、资本、高端制造等方面有优势,江苏强在实体经济,浙江拥有阿里巴巴以及创新的民企,安徽则因为有中科大和科大讯飞而毫不落后。通过市场的选择,以上海为总部、在苏浙皖建立制造与产业配套的格局逐步形成,未来或许会成为长三角构筑世界级数字经济高地的基本模式之一。
二、融合放大价值,开放促进共赢
以大数据的眼光来看,必须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放大价值,只有让数据跨界碰撞才会加深人类的洞察。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必须用好大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为此,促进数据开放、建立跨区域的数据融合环境也成为未来长三角产业合作的重要课题。
政府在此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沪苏浙皖产业主管部门表示,为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三省一市将共同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优化数字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来说,长三角将共同布局5G、IPV6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大脑”,并协同推进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数据资源融合将成为长三角融合的“基础配置”。
行业组织正在主动作为。在“数据智能峰会”开幕前夕,沪苏浙皖四地的大数据联盟和代表性企业在上海正式组建了“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合作联席会议”。未来,四地联盟的秘书长将定期举行会议,就制定大数据行业应用标准、编制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地图”等事项开展合作。上海大数据联盟秘书长、市超算中心主任周曦民透露,工业、金融、医疗、商贸等将是长三角大数据应用的重点领域,必须加快形成更好的产业氛围。
瞄准交通、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热点难点,沪苏浙皖将共同出题,以百万元奖金和投资机会为激励,向全世界征集大数据解决方案;最关键的是,三省一市将共同为参赛者开放十大行业的近百个数据集。此前,这一名为“SODA(Shanghai Open Data Application,即“上海开放数据应用”)的赛事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创新赛事之一,累计开放数据50P字节(相当于500亿兆字节),形成了创业团队与政府部门共赢的格局。从2018年起,它将正式走出上海,切换到“长三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