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9月7日报道,如果说大数据应用给衣食住行带来哪些影响,体会最深的应该是交通出行的变革上。从打车软件、智能公交到航班预测,无处不在的交通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智能交通相关的互联网公司,只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也迅速积累了大批的运营数据,其数据资产开发被普遍看好。同时,许多地方政府把交通大数据的开放,作为最先开放试点的领域,上海已经宣布开放十大方面上千GB容量的交通数据。

以滴滴快的公司和上海、珠海地方政府签约,共建“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政企合作为例,不管是亢奋激昂的企业界,还是谨慎敏感的地方政府,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正在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阿里研究院数据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潘永花表示,在“互联网+”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个奇迹,不管是像Uber,包括京东、淘宝等等,这些行业奇迹总结起来都是数据驱动,数据在整个“互联网”过程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

交通数据解决城市问题

2015年8月的一天,邹明需要从天通苑到中关村(9.38, 0.57, 6.47%)上班。

他的出行,除了传统的地铁、公交,还可以使用滴滴快的、Uber等系列软件,选择范围包括专车、租车、顺风车,还有滴滴巴士;他如果开私家车,还可以成为一名顺风车司机;另外,即便他坐公交,也可使用智能公交软件,确定公交车到站时间。

上述场景,即交通大数据在市民出行中的应用。

目前滴滴快的、Uber等互联网公司,通过交通大数据协调城市交通车辆,让邹明的出行有了多元选择,邹明们也为滴滴、Uber这样的公司提供了海量的出行数据。

8月27日,在2015年国际大数据会议上,嘉宾分别分享了大数据在会展、机器人(54.570,2.77, 5.35%)、互联网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其中关于大数据在交通中的应用,吸引了最多参会者的注意力。

Uber中国大数据专家江天介绍,目前Uber在全球330个城市掌握大量运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把握城市人群出行的特点。江天透露,Uber在上海65%的行程,是在地铁站周围开始或结束。他表示,数据显示,Uber所提供的服务,是公共交通的补充,是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选择。

另一家在中国市场占有大份额的打车软件公司——滴滴快的公司,其滴滴机器学习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交通大数据的应用,早年在学术界和业界很少有关注,直到近三年才开始被重视和应用,成为移动互联网新业态的产物。

目前他们掌握的交通大数据,主要以用户的打车记录、司机的行车轨迹等为主,还包括与政府共享的部分数据。公司创建三年来以来,已有过亿用户的无数次打车记录,从2014年到现在,他们掌握的数据增加了100倍以上。

胡尧表示,前期数据量小的时候,分析难度较大。目前数据每天都在快速增长,滴滴快的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对运力的把握和调度会越来越科学,更能精确地匹配好乘客和司机,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用户;目前从获取数据到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公司已经进入了良性的循环阶段。

按照江天的表述,他们获取的交通大数据,除了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还可以为政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参考。江天以Uber与波士顿的合作举例,公司利用Uber平台上的大数据,帮助波士顿解决更多城市问题,包括打造智慧城市,减少交通拥堵,发展公共交通等。

Uber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Uber承诺在确保乘客和司机隐私的前提下,适当利用大数据,力求在大小社区都能够将大数据和政策联系起来。目前他们将提供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邮编地理界线“邮编制表地区”(ZCTA) 格式组织的匿名化行程级数据。滴滴快的方面人士也在谈及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时也表示,他们不会共享所有的数据,因为有些数据涉及用户隐私。

业界人士认为,目前在大数据挖掘方面,交通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有了明显起色。

重复使用的“交通数据金矿”

事实上,很多交通大数据,已在产生商业价值。

滴滴快的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滴滴快的”与阿里巴巴[微博]、美团的合作正在完善用户“画像”,建立起精准营销的模式,未来在分析出消费偏好的基础上,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送特定商场、特定店铺某一类产品的优惠信息。

对于Uber,有媒体预测,“我们将看到Uber变形成像Google、Facebook以及Visa一样的大数据公司:依靠它们掌握的有关用户的大量信息创造新的服务,并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其他公司产生盈利”。

Uber中国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Uber的定位并不是数据公司,而是靠数据驱动以交通为切入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高科技公司。

“我们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大数据的提炼、分析和应用,帮助和支持城市管理者提高社会效率,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利用让效率大化。”上述人士还表示,Uber很多日常决策制定都以数据深度分析做基础,依靠数据支撑经营管理。其数据利用的范围,不仅仅是交通方面。

从这些企业的战略布局上来说,大数据提炼和应用业务,已经成为他们未来布局的重要领域。有业内人士总结,打车软件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之前的比烧钱拼补贴,发展到现在的大数据PK。

滴滴快的公司在今年7月宣布完成了20亿美元的融资后,滴滴快的公司总裁柳青,在接受媒体采访回答这笔钱的使用安排时称,接下来不仅仅是补贴上的投入,还包括技术、产品、大数据以及市场方面的投入。

滴滴快的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五六月份,他们成立了大数据机器学习研究院,目前已经吸引了很多高端数据人才。该人士还透露,9月份,将至少有10位国外顶级研发机构、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专家,加盟大数据机器学习研究院。

目前,滴滴已经在用户画像系统、精准营销、智能匹配、需求预测系统和运能预测系统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胡尧还表示,在交通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等环节,最难的还是数据的分析,这是数据交通产业链的关键。“有人说数据就像是金矿,如果不懂提炼,金矿就只是一堆石头。”他表示,数据金矿可以反复利用,同一份数据可以从多个维度来作分析和应用,从中反复掘金。

交通数据开放试水

互联网公司对交通大数据的应用尝试,不断刷新公众对数据的认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交通大数据的开放也正在试水。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其中提到,在具体信息公开领域,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交通大数据的开放,也成为地方首先试水数据开放的板块。以上海市为例,8月18日,上海市宣布开放十大方面上千GB容量的交通数据,支持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其宣布开放的数据中,包括城市道路交通指数、地铁运行数据、一卡通乘客刷卡数据、浦东公交车实时数据、强生出租车行车数据、空气质量状况、气象数据、道路事故等。

上海官方消息称,希望吸引民间高手贡献智慧,开发出创新的互联网产品,为排解道路拥堵、优化公交规划等问题寻找对策。

除了上述举措,上海市还跟滴滴快的合作,共建“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据滴滴快的方面介绍,该平台是由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合作打造,也是第三方打车软件第一次正式与官方合作。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交通委打算向滴滴快的放开部分市场,滴滴快的则会向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共享部分数据。

滴滴快的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一直在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商谈合作,试图跟政府共享交通部门的一些数据,同时向政府提供一些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上海的合作探路,也是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来,打车软件在跟地方政府接洽的同时,各种被约谈也屡见报端;在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交通数据涉及到用户隐私,国家安全,地方政府也比较谨慎。

业内人士介绍称,上海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个和打车软件签约合作的城市,跟上海创新改革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

据滴滴快的方面人士介绍,今年8月份他们还跟珠海签了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数据对接、资源共享等方式对驾驶员身份识别和评价等方面展开合作,与其他地方的合作还在积极对接中。

关注中国IDC圈官方微信:idc-quan 我们将定期推送IDC产业最新资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2023-08-24 09:38:00
大数据资讯 关注县域数据能力建设,抢占产数业务发展先机
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正式发布,数据能力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底座和创新引擎。 <详情>
2023-03-30 11:15:07
云资讯 分布式时代已至,数据如何更有价值?
无论是连通各大集群内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还是连接边缘侧小型、边缘数据中心,分布式云计算都已成为这张算力网络最重要的支撑。在此背景下,云计算步入分布式时代。 <详情>
2023-03-01 19:27:00
市场情报 FlagOpen大模型技术开源体系,开启大模型时代“新Linux”生态
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大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语言大模型ChatGPT成为现象级应用,人工智能进入普及应用的新时期。 <详情>
2023-01-09 09:36:46
大数据资讯 我国互联网广告数据匿名实施服务正式上线
《指南》形成的“技术保障、评估规制、过程控制”的互信制衡机制,适用于各类互联网广告业务,包括广告投放、程序化交易、广告监测等应用场景下的数据匿名化处理。 <详情>
2022-12-30 10:10:19
大数据资讯 中国移动磐维数据库正式发布
未来,随着数据库功能和稳定性等进一步增强,磐维数据库将在中国移动内外部的广泛应用中积累更多复杂业务场景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数据库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助力数智化转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