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9日报道: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靠“人海战术、人力作业、人工运转”的传统模式已无法解决当前的交通管理问题,借力大数据、“互联网+”,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成立情报指挥中心用数据分析引导警务执法、开放违法数据引入社会征信、搭建“星级用户”惠民平台……。
我市交通管理进入智能化新常态
打击违法有了数据支撑
以往,交警部门对一些交通违法的打击随机性较大,往往凭经验做判断,难以形成精准有效的打击。
2015年初,市交警局党委立足“精兵强警”新战略,提出了整合资源,实施“1501”工程,打造深圳交警“拳头产品”,即“数据+”行动计划。为此,交警部门在路面警力缺乏的情况下,专门抽调10名民警成立情报中心,负责统筹数据采集、应用和情报研判工作,打破部门界限,实现数据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各辖区大队、业务处相应成立了情报分中心,分批培训了228名情报分析师、分析官,负责各项数据应用工作的落地实施。
大数据的威力很快显现,通过对数据分析研判,交警部门发现近几年在我市开展查处的涉酒驾驶行为人中,有部分行为人在驾驶证被吊销或暂扣期间仍频繁驾驶车辆上路行驶。当年5月,深圳交警首次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整治“失驾”行动,一天就拘留了11名“失驾”人员。
以往,此类违法的查处相对处于空白地带,执法难度大。民警只有在例行查车中“偶遇”,随机性大、概率低、震慑力弱,难以形成大范围的精确打击。而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民警精准掌握了车辆行驶轨迹和出行特点,利用车牌识别系统与后台紧密相连,一旦发现嫌疑车辆后台直接向路面民警推送,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精准率。
据统计,交警部门2015年利用大数据查扣假套牌车189辆,上路行驶的报废车190辆,多次违法车辆496辆,故意遮挡、变造号牌违法行为489宗,其他严重违法438宗。
率先将交通违法纳入社会征信
说到交通违法,首先想到的处罚手段是罚款、扣分,但在深圳,还会影响到个人信用。
2015年8月,深圳交警在全市集中开展了整治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的行动。1个月的时间,共查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25122宗。其中,逾期未缴罚款3052宗,占总数的12.15%,这3052人成为首批纳入社会征信系统有了信用污点的违法者。
通过与芝麻信用、前海征信等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深圳市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交警部门积极探索利用征信对违法行为人的约束。去年,交警部门与社会征信机构数据对接四次,将42843名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人纳入征信系统。其中,因交通违法被拘留的共7233人,被吊销驾驶证的2786人,驾驶证被暂扣三个月以上的4623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负有事故责任的1376人,一年内受到五次以上罚款处罚的有26825人。
交通违法挂钩个人信用,不仅影响到当事人一时,也影响到今后。这样的不良记录会给违法者个人的工作、生活、社交等带来负面影响,反逼当事人三思而后行,有效弥补一般的行政处罚局限,强化个人的信用意识、法治意识。
交警业务手机可搞定
简单来说,交警的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项是执法,另一项是车驾管业务。面对快速增长的车驾管业务量,面对人、车、路的尖锐矛盾,面对车管警力配置的严重不足,面对“非法中介”屡禁不绝等现象,传统的车驾管理和服务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拥挤的办事大厅、窗口前蜿蜒的排队长龙、行政人员服务意识匮乏与办事群众冲突不断……这些都是全国各地在政务服务中时常被诟病的,公共服务需求的急速膨胀和线下服务能力提升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也在倒逼着政府部门改造办理流程,改善群众的办事体验,通过互联网来寻求解决办法。
2015年8月,深圳交警运用数据融合及互联网思维,对服务工作、执法工作进行了提升,率先在国内建立“星级用户认证服务”制度。通过强化与第三方合作,逐步实现数据公开,推进交通安全服务管理向更高效、更惠民、更绿色方向发展,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互联网+交通管理创新”带来的便捷。市民只需提供真实有效的手机号码、身份信息、车辆信息等资料,就可以注册成为深圳交警星级用户,通过深圳交警互联网服务,可享受身份认证、路况信息、业务办理、缴费缴款、信用体系、后台推送等六大类135项交警互联网服务。
截至2016年3月,深圳交警“星级用户”共办理了在线处理交通违法20397宗,在线缴纳交通罚款232070宗,缴纳车管规费114636宗,车管业务预约25573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