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3月16日报道: 13日上午,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提出,与卫生计生委等共同发布依法维护医疗秩序的意见,突出打击暴力伤医犯罪。
业内人士认为,高检对恶性暴力伤医事件高度重视,表明了检察机关坚决依法惩治暴力伤医事件,保障医生护士执业安全和合法权益,营造安全行医就医环境的决心。
对于医患双方来说,发生纠纷该如何解决?或许能从医患纠纷案件中获得一些启示。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大数据法律研究中心和国双数据中心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大量涉及医患纠纷的一审判决书,形成一份数据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医患关系”的视角。报告统计区间为2013至2015年,相关的全国民事一审判决书中可以实现准确解析处理的共7239篇,其中,北京地区共350篇,上海地区共576篇。统计维度包括各时间段文书总量、患者胜诉率、被告医疗机构排名、赔款金额与争议焦点等。
其中,患者起诉医疗机构的案件占比约87%,胜诉率约为73%。相关案由中,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占比大,约为67.2%,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和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也占据较大比例。争议焦点主要为诊断行为不当和未尽告知义务。
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李刚介绍说,他本人是北京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过去一旦发生纠纷,就会委托医学会组织鉴定,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他们认为都是同行之间的鉴定不可信。因此,又出台了一个第三方调解委员会,这个途径也解决不了,患者就会将医院起诉至法院。
李刚同时提到,据他了解,调解委员会的成功率并不高,并且主动去调解的医患双方也很少,多数仍然是直接起诉至法院。
数据报告显示,从全国被诉医疗机构与赔偿金额数字显示,赔偿金高达百万元级别,最低的是2000元。
全国人大代表、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秦希燕说,从数据分析看,大量医疗纠纷裁判文书的出现表明,医患纠纷双方都已经将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极重要选项,尤其是,患者起诉医疗机构的案件占比约87%、胜诉率约73%,表明患者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手段的运用效果。
拿什么保护医生?怎么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李刚和秦希燕等业内人士的共同观点是,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李刚认为,患者群体对医疗期望值很高,如果能够通过媒体的宣传,让患者意识到医疗的局限性,医疗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医生患者的关系。此外,医院需要向患者提供与其自身医疗级别相适应的医疗服务等。
“处理好医患关系,首先是要医患双方充分互信,毕竟医患纠纷的产生有众多因素。我认为,解决医患纠纷还是要走到法治的轨道上来,医患纠纷双方要习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纠纷。”秦希燕说。
“数据提到,争议多因诊断行为不当和未尽告知义务。由于病人和医生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病人很难理解医学上的一些专业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医院要体现出对病人充分的关怀,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将医疗风险全面地向患者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