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大数据环境下,诞生了新型的“流量经济”,同时催生了大批依赖数据的“广告”公司。
当前互联网企业一个重要的盈利模式就是:通过采集分析庞大的用户数据,对用户进行数据画像,之后“投其所好”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以此获得不菲广告收入。其中典型的如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巨头Google和Facebook,Google多年的广告收入占整体收入的90%以上,Facebook广告收入甚至占到了整体收入的98%。
然而,今年Facebook、Google等巨头相继爆发个人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数据隐私的高度关注。从用户到政府,均对企业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产生了巨大怀疑。
另外,当前数据的利用方式,还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第一,数据的过度采集和滥用。此前曝出的“大数据杀熟”事件,就是滥用数据的一种表现,部分企业不只是利用我们的数据给我们推广告,还可能趁我们不注意“宰”我们一笔。
第二,数据的管理不规范与混乱。最近两年出现了数十家共享单车公司,每家都收集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手机号、所在地、骑行路线等等。而那些已经退出业务运营的共享单车公司,他们采集的海量数据现在都在哪里?
这些不合理的数据利用方式都应当得到纠正,数据利用带来的便利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前提。随着人们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以欧盟GDPR为代表的数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企业也必须重视起对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
除了个人数据隐私亟待保护外,企业间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也面临严峻挑战。
掌握大量数据的机构和主体,因对数据隐私泄露及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往往不愿共享自己的数据,尤其是重要数据。而任何单一机构掌握的只是数据全集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多方数据共享才能完成准确数据画像,大化数据价值。如何在数据共享的同时又保护各方的数据隐私?是一个值得被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