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困局。近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策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正在成为热词。7月24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早在今年3月份,山西就将太原、大同、晋中、长治确定为山西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通道,也是教育形态变革的路径,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大数据产业井喷式发展,各层次大数据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面临培养瓶颈。国内应用型高校普遍缺乏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环境。因此,基于产教融合进行专业建设,以行业应用为主轴来建构人才培养体系,无疑是培养大数据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高校开设大数据专业,无论是从产业视角还是技术视角,都需要将学校跟产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及时把产业里最新的技术以及企业对人才最迫切的需求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就业实训中去。
长期以来,产教“两张皮”的矛盾较为突出,所谓融合只是虚融合或者浅融合。这种浅融合一般采取“点对点”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单向合作。虽然大数据产业技术可以进入到教学中去,但是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间接地介入产业链,自身仍游离于产业链之外。同时,高校在教学科研内力提升上,也容易与产业快速发展产生断裂,因此,在专业建设上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从而带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风险。要想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大数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就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
首先应该立足大数据产业,以数据作为产教结合点的基础,结合地方有代表性企业的典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优选大数据企业和开设大数据专业的本科院校作为协同对象,找准协同对象之间的利益大公约数,明确产教融合过程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在高效协同的基础上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这一有效路径能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校企合作的粘合度,促进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其次要在大数据专业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产教融合,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教师团队应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采用项目化教学,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以项目驱动、过程导向的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实践素质和能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产教融合既是提高大数据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大数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教融合也必将为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