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正在向动态轨迹、时空数据的方向推进。 在合肥举办的2019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创新论坛上,交警等交通管理部门与业界公司,对智慧交通的理解,呈现出了一致的趋势。
精细与实时:物联网中的地理信息
泰伯网在论坛期间走访发现,精细化管理正在成为各地交通部门的一致要求。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正良介绍,目前全国正推进公安交通集成智慧平台建设,推进公用卡口和视频监控设备全国联网。现已联网技术设备80万套,未来将达到百万级。对地理信息进行时空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不仅仅是“何时何地”。
通过对4700亿条通行轨迹及跨地时空轨迹的分析及图像识别,公安部已经逐步搭建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数据模型。信息即时采集,在线即时对比,辅助以人脸识别等科技手段,交警部门可以对无证驾驶、套牌等行为提前做出预警。 孙正良将其概况为交通执法智能化三要素:“数据+模型+应用”。
无独有偶。结合车辆GPS实施监控数据,天津交警对“两客一危”重点车辆驾驶员及驾驶行为习惯开展分析,并将研判成果通报相关运输企业,针对危险驾驶人进行整改。
从每一个路口的交通灯,到车辆的定位,到行人的移动设备,地理信息准确度成为“精细度”的天花板。华为在8月11日展示其Cyberverse全场景空间计算能力,可以使手机解算出厘米级定位,一度以内定姿的位姿信息。一旦成熟,人、车与各类设施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协同将更进一步。
高精度、实时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使华为的公共安全业务拓展至企业。华为中国企业安平系统部副总裁郑协乐透露,其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社区全域感知,实时掌握人地事物信息。配合终端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能力,这类方案将更为成熟。 静态单一的测绘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精细化”和“实时化”的要求, 基于地理信息的物联网设备成为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
交通部不久前发布的《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对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进行布局,使传统设备具备 多维监测、智能网联、精准管控、协同服务 的能力。 高德在去年研发了一款智慧锥桶,加装北斗高精定位和物联网模块,将施工或封路情况向用户进行同步传达。人与车的地理信息,在物联网的体系中将演化运动轨迹,成为兼具时、空属性的大数据。 除了来自物联网的数据,政务端和互联网的数据也正在丰富地理信息的属性。从机动车号牌、交通视频,到外卖、快递,通过线上线下的数据交汇,人们的生活轨迹正被清晰地描画出来。
知卓资本董事长陶闯曾如此解释空间信息在互联网下半场的重要性: “人是用脑子思考,但是用脚在投票”。 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教授认为,城市交通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交通全息感知、交互处理和智能计算技术,将推进交通管理决策的发展。
离不开的GIS
泰伯网了解到,高德、千方科技与阿里云目前形成了一支统一的智慧交通团队,并提出了相应的交管解决方案,涉及公安交通业务管理、执法监督、指挥管控等方面。
其中,高德以终端优势成为出行者与交通管理方的信息通道。千方将ArcGIS等软件能力及商业车数据嵌入相关解决方案。阿里云则提供了算力和算法等底层能力,其中同样大量涉及基于GIS的融合技术,如 轨迹融合、速度比对、空间流量等等。
阿里云的数据融合技术 杨晓光教授告诉泰伯网,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位置、交通设施、交通空间密切相关,从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对交通需求的影响,到交通路径、轨迹的连续性、平顺性分析等,地理信息技术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德发布的交通运行评价AI系统“明镜”中也有体现。该系统涵盖交通领域8个类别的多种交通数据的数据底盘,并从空间、时间、强度三个维度的十余个指标对城市交通状况进行评价。
而三大纬度均由基础数据、特征指标、决策指标三部分构成,如“空间”纬度涵盖了路网缓行里程比、常发拥堵路段里程比等。
事实上,这些数据已经是由地理信息演进成为的“时空数据”了。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将高德地图定位为“人地关系大数据平台”,不无道理。
地理信息数据的归宿是应用,对用户的触达能力成为交通优化与C端联动的关键。数据显示,在所有获取交通信息方式中,通过手机地图APP获取交通信息的高达72.3%。 天津交警也正在通过手机地图的导航功能,对车流人流进行“超视距分流”。
不论是高德或百度,提供导航定位与地理信息服务背后,都是吸引商业流量的涌入。这种定位也与《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数字化出行助手”的描述不谋而合:“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使出行成为一种按需获取的即时服务,让出行更简单。打造旅客出行与公务商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相互渗透的‘智能移动空间’。” 在这种话语体系下,智慧交通已不仅仅 是狭义 的货运、客运,而找回了原本在《周易》里的丰富含义——“天地交而万物通”。
地理信息成为时空大数据,也就顺利成章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