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可视化数据作品《宋词缱绻,何处画人间》和《唐女诗人群像》在朋友圈刷屏。该作品由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合作,历时半年完成。团队分析了5.5万首唐诗、2.1万首宋词,用大数据技术解读古典唐诗宋词,意外发现不少隐藏的信息。(8月28日《钱江晚报》)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美典雅的词句里面,蕴含着文人的无限情怀,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千年以来,历代人在吟诵先辈们的优秀作品时,也在持续对唐诗宋词进行各种解读,主要都是基于个人的理解,阐释诗词含义、历史背景、美学价值、社会意义等。今天,利用大数据技术解读唐诗宋词,则不常见的解读方法,通过科技手段挖掘出更多的细节,包括一些被忽视、隐藏起来的信息,令人眼前一亮。
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堪称一座文化宝库,但其本身属于古典文学,里面所描绘的历史、文化、语法等,都跟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性,加上总量过大,致使阅读、分析、解读诗词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除了专业人士有精力和能力外,普通人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有限,大都局限于部分流传较广的诗词。显然,在解读诗词成为一门专业学问后,利用现代科学工具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也是一种可行之道。
从大数据解读的信息来看,诸如苏东坡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杭州;“东风”在宋词中共出现1264次;诗人作品中提到“酒”一半是在追思,三成是开心等,还有高频词牌的排行榜、唐代女诗人的社交图等。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信息,此前依靠个人解读分析很难做到,也只有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才能将这些隐藏在数万首诗词里面的信息,逐一挖掘分析出来,用大众容易理解的图文方式,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视角。
之前最常见的解读方式,就是一些诗词赏析文章,主要是站在个人的理解,受制于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爱好等差异,解读出来的意义不同,相对个性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而使用大数据技术,则就去除了人为因素,遵循科学分析理论,挖掘诗词语句背后的信息,避免信息失真,更客观地反应真相。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各界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解读诗词含义,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比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均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多样化的演艺模式,现代化表现方式,对诗词进行了别致的解读,给大众展示诗词的多彩多姿,令人沉浸在诗词的优美意境里。通过这些新颖的解读方法,晦涩的古诗词变得通俗易懂,摆脱说教或者沉闷的刻板印象,从而起到点亮文化魅力、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关阅读: